名医详情

    陈建浩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接诊量: 7500 推荐: 9.7 分

    大肠癌会遗传?林奇综合征需得到更多的关注!

    2017-06-17 浏览量:649

    胃肠外科或者肿瘤科的医生经常会遇到病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我得的肿瘤会遗传吗?实际上,多数恶性肿瘤并不会遗传给后代,然而有一些肿瘤则偏偏是由于遗传性的基因缺陷造成,林奇综合征就是其中一种。

    1、 什么是林奇综合征?

           林奇综合征(英文名称是Lynch Syndrome),以往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2%-3%。既可见于癌症患者,也可见于尚无癌症者。林奇综合征阳性者患大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的风险增高,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其中患大肠癌的风险高达80%且其结直肠癌发病年龄早,平均诊断年龄约45岁。患林奇综合征的女性一生中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约为20%~60%,子宫内膜癌平均诊断年龄约46-62岁。

    2、 林奇综合征筛查基因检测的意义

    林奇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简称MMR类的四个基因其中之一的突变造成的,分别是:MLH1MSH2MSH6PMS2,除此之外还有EPCAM当这四个基因出现遗传缺陷,就相当于缺少了DNA复制过程中的纠错“警察”,会导致错配修复蛋白不能表达或表达减少。那些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错误就会不断传给子代细胞并积累,最终启动子代细胞的癌变过程,这就是林奇综合征患者容易罹患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相关性肿瘤的基础原因。

    由于目前大量研究已认识到林奇综合征本质在于MLH1 MSH2MSH6 PMS2四个基因的遗传缺陷,因此基因诊断成为林奇综合征的“金标准”。其意义正在于给林奇综合征的家人建立“预警”,提示有较高可能患有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做好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通过一个简单的检测就能让整个家族远离绝症。

    因为遗传因素在林奇综合征发生中具有决定性因素,及时诊断林奇综合征并进行家系调查,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中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等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的发生率、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旦该患者确诊为林奇综合征(即发现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则他的亲属也需要对同一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判断是否也携带有基因突变。

    3、林奇综合征筛查方法

    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初步筛查性检测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免疫组化(IHC)检测以及BRAF基因突变检测(BRAF突变者不大可能存在林奇综合征,可免于MMR基因检测)。诊断性检测则包括对先证者(指家系中第一个被确诊的那个人)的特异性MMR基因的DNA测序。目前国内多采用先从肿瘤组织提取DNA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者,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情况,一旦某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说明该组织存在相应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再据此进行相关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位点的测定。目前最常用的突变检测方法是测序。分子基因诊断才是确诊林奇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

    4、患林奇综合征该怎么办? 

        对于诊断为林奇综合征(MMR基因突变阳性)的亲属,应更早给予更密集的结肠镜检查。对未发生结肠癌的基因突变携带者,应从20岁~25岁起进行结肠镜检查,每121次,35岁后每年1次,并切除检查中发现的结肠腺瘤,可有效的预防结直肠癌。女性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每年接受一次妇科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和血清CA125水平检查,以预防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如果绝经后或生育后可考虑预防性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此外,由于我国林奇综合征相关肠外肿瘤中胃癌的发生率较高,对胃癌的监测也十分重要。

      5、哪些人是林奇综合征高危人群?

      目前,只有约5-10%的结直肠癌是遗传性癌症,因为筛选林奇综合征患者需要一定的诊断标准,使得大部分林奇综合症患者易被漏诊或被忽视。

      根据我国情况,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曾提出了中国人林奇综合征筛查标准及筛检策略:

    家系中至少有2例明确诊断的大肠癌,其中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并且符合以下一条:

    1)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患者;

    2)至少1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

    3)家系中至少1人患林奇综合征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或肾盂癌、卵巢癌、肝胆系统癌)。患结直肠癌的人群是林奇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建议这部分人尤应重视基因筛查,对于家族后代的健康及预防具有重大意义。